淺談中國佛教史(四):中國出家第一人

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,外來的僧人多了,慢慢向長安洛陽等地發展,但只在皇室官吏的上層社會流行,並未普及於社會各階層。佛教傳入中國初期,由東漢至漢末,乃至三國時期,這一段時間佛教弘傳的重點工作多以翻譯佛教經典為主。由兩晉至南北朝佛教才逐漸普及至社會各階層。佛教在漢朝時著重譯經,所以,在漢朝後期,有很多著名的譯師,他們大多是來自天竺或西域的梵僧或胡僧,例如安世高等。直至三國時代朱士行發心出家,成為中國的第一個出家人,亦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重要人物與里程碑。

三國時,已經有戒律傳入中國,一位天竺僧人名曇摩迦羅,他帶來了律典並加以翻譯,譯出了中國第一部律典《僧衹戒心》,朱士行發心出家時,曇摩迦羅邀請了二十位梵僧,依據譯出的律典為朱士行剃度及受戒,成為中國第一個比丘,形成受戒的雛形。朱士行是中國第一個受戒的人,他出家後感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,除了著重於研究和翻譯,令得佛教的傳揚未能普及,更要著力宣揚佛教的教義才有意義,此舉可令人認識佛法,而有心研究的人,也可以受益。於是他積極在洛陽為人講說「小品般若經」,開創了講經說法的先河。他講經以剖析經文義理為主。後來發覺譯者翻譯到一些無法解釋的部分時,無奈只以音譯代替,使後人無法全然通曉該經,故發心西行求法,成為第一個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人,他西行的路不只遠至西域于闐,目的在於尋找「大品般若經」的原典。當時,他帶領弟子數十人出發向西域求經,當時西行之路雖然有很多商旅往還,但交通仍不發達,氣候、生活習慣不同,此行絕不是一件易事。朱士行此行共尋獲九十六章六十餘萬字的佛經典籍,亦即「大品般若經」的梵本,並囑託弟子護送經書返回中土,可惜自己則因年邁體衰病倒於逆旅,最後以八十高齡死於遠在中國西北方的一個小部落「于闐國」。(待續)

朱士行為中國出家第一人。